台南號稱美食之都,在口耳相傳之下,許多店家都成為紅烏龍茶觀光客到台南遊玩蜜香紅茶時的「排隊美食」。然而,在許多在地人眼中,很多觀光客所謂的排隊美食,卻是在地人「不吃的」。就有網友PO出台南一家牛肉湯的排隊盛況,而許多台南人卻打臉回應「台南人不吃觀光客的店」!
網友在臉書社團「爆廢公社公開版」PO出一張照片,只見畫面中長長人龍初鹿牧場正在排一家牛肉湯店,原PO接著詢問「厲害厲害!台南的朋友們有吃過嗎」,不少網友紛紛留言說「去排了一次排快一個半小時」、「我4:00去拿號碼牌排隊」、「 三點被挖起來去排隊」、「去台南玩吃過」。
紅烏龍的始源,由台東茶區發跡,台式茶的影響有多深?實在很難評估?不過從紅烏龍茶近年來的演變似乎可見些端倪; 台東茶區在本省是屬較晚發展的茶區,大約在 1960 年代開始有小規模種植茶葉,初期以種植製作紅茶為主,後因當時國內茶葉外銷遇到瓶頸轉為內銷市場,包種茶成為市場主流,搭上包種茶產製列車,全部改種小葉種生產包種茶。 1980 至 1995 年間可說是台東茶葉盛期,當時中南部茶區及高山茶未成氣候,佔著先天環境的優勢,台東茶區所生產的晚冬及早春茶逐漸受到茶商及製茶業者的重視,紛紛來台東從事茶葉加工及批發業務,為台東茶業發展奠下深厚的基礎,茶葉面積一度高達 5-6 百公頃。1996 年後,茶進入黯淡時期,茶區面積逐漸減少,製茶工廠由最盛的五、六十家,到目前的十餘家,茶園面積也降至 200 公頃左右,茶區發展面臨新的生存考驗。茶園驟降的原因複雜,一是產、製分離, 茶農負責種茶,茶菁販售給製茶工廠加工,在質與量和行銷方式的對立下,茶農和製茶廠間難以取得平衡, 造成茶農生產茶菁製茶廠無法收購,農民只好轉作其他作物。二是茶區缺乏特色知名度不足,所產茶類與其他茶區相同,市場無法開拓。三是受進口台式茶的影響。茶區是花東兩縣最大、最重要的茶區,生存面臨困境,茶區該如何突破?有賴產、官、學共同努力,為此茶業改良場台東分場乃積極輔導茶區轉型升級,全面強化體質從「生產型」的茶業,轉型成「知識型」茶業。從特殊品種種植與加工製作、品質認證及品牌行銷三大環節著手,開創競爭利基。特殊品種種植方面花東地區已是全台大葉烏龍品種最大的產地,永康山野生茶也在選育中,可望成為東部茶區另一特產。茶類加工目前已推出蜜香紅茶、蜜香綠茶、紅烏龍等茶類,逐漸獲得消費者的喜愛與肯定。在這些茶類中蜜香紅茶已成為花蓮縣瑞穗鄉舞鶴茶區的特產茶類,消費者來到舞鶴村首選的茶類就是蜜香紅茶,舞鶴村已成為「蜜香紅茶」的故鄉,茶區面積也逐漸的增加。「 紅烏龍 」則 是茶業改良場台東分場團隊,為突 破中低海拔茶區之困境 , 利用夏秋茶生產發酵程度較重之烏龍茶,因 茶湯水色橙紅,明亮澄清有如紅茶的茶湯色澤,特取名為「紅烏龍」。自 2008 年於台東縣鹿野鄉推出後, 逐漸受到消費者的注目與喜愛,市場逐漸在擴增中,甚至在中國大陸也受到矚目 ,可望成為台灣新興的特色茶類 。
然而,許多台南在地人看到照片後,紛紛留言說「不太懂為什麼台南人不太吃的東西,外地遊客喜歡大排長龍去吃」、「台南人不吃觀光客的店」、「觀光客吃招牌,在地人吃內行」,甚至還有在地人說「台南人請團結…別交出口袋名單!不然以後都沒得吃!」、「每個台南人心中都有自己第一名的牛肉湯,而且不用排隊」。